首頁 >> 甘露教言 > 正文
六臂瑪哈嘎啦灌頂開示

使用閱讀模式

六臂瑪哈嘎啦灌頂開示

2021年10月24日於尼泊爾圓滿法洲寺
 
今天法會的緣起是之前有些人提議要請仁波切講述《三主要道》裡的空性見,還有提到想請仁波切傳一下速救怙主六臂瑪哈嘎啦的口傳,後來又希望仁波切能夠傳速救怙主的隨許,因為這些緣起,遂有了今天的法會。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今天要傳授的六臂瑪哈嘎拉,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傳承典故,最主要的緣起是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往昔曾經發了大的誓願要度化一切眾生,經過多劫的度化眾生,他想大概眾生已經度盡,可是他查看了後,發現經過多劫度化眾生,眾生並沒有減少,所以他就心生退卻,想要退失菩提心,因為他覺得可能沒有辦法再利益眾生,眾生也度不完,之前觀世音菩薩在初發心時曾立過誓言,若一切眾生未能脫離輪迴,將永住輪迴中度盡一切眾生,若違背此誓言,頭將碎裂成千片,所以當他要棄捨掉自己過去所發的誓願之後,他的頭就碎成千片,這時候他的根本上師阿彌陀佛就來到觀世音菩薩跟前講:「你不要退失你的菩提心。」鼓勵他應該要發更大的願來救度眾生,經過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觀世音菩薩變成千片的頭就合成十一面的觀音以及千隻手臂,醒來之後,從他的心間吽字就變現出六臂瑪哈嘎啦,就是速救怙主,這樣的化現,要來度化眾生。如果需要以寂靜尊的本尊來度化的,就以寂靜尊來度化,如果需要以忿怒尊的形象來度化,那就以六臂瑪哈嘎啦——速救怙主的化身來度化,修持速救怙主的法可以去除所有的障礙,這是這個法最主要簡略介紹。
 
傳承的典故將儘量簡短的來說明, 最主要這個法的傳承來自瓊波內久,他是一位已經證得雙運成就的大成就者,他向傳法的師長—梅吉巴MEI JIE BA獻供了黃金,希望他能夠求得一個法,因為他覺得西藏的眾生常常受用不足,貧困,個性比較急,修法者的障礙比較多,他就向梅吉巴MEI JIE BA請求,有沒有不用太困難,不用修太久,不會太複雜的,能夠修持的法,要修共的成就時,自然可以生起不共的成就;如果要修不共的成就;那共的成就也會自然就獲得。然後能夠迅速遠離貧困,去除障礙,只要修就能夠快速獲得成就的法,因為這個因緣,梅吉巴MEI JIE BA就把六臂智慧怙主的法傳給瓊波內久這個大成就者,此大成就者後來就把這個法在西藏裡面傳出來,此法大概是這樣傳承過來。
六臂智慧怙主他是以護法做顯現,他跟一般世間護法不一樣,他是一個大乘不共的護法,他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大悲自性的顯現,所以對於自心生起慈悲心具有加持力,現在為了求得這個法,我們先要獻供曼達,將自己累世所有的善行功德以及身語意等等都化現成最美好的事情,以曼達的形式來做獻供以求得這個法,接下來就是獻供曼達。
 
 先跟大家問候吉祥如意
 
今天法會開始,一定要修正動機,我們求法獲得隨許傳承一開始的動機非常非常重要,龍樹菩薩六十正理論中提到:「此善願眾生,集修福智糧;獲得由福智,所出二殊勝。」我們所要獲得的安樂是永恆不變的安樂,而消除痛苦也不僅只是短暫的消除痛苦,而是要永遠的消除,先了解基的內涵之後,才能了解道的內涵,最後才能獲得佛陀果位(基道果),基的部分,就是我們瞭解一切法從世俗諦而言,它是由緣起所生的,因此我們必須從世俗諦方面瞭解業果無誤的道理,深信業決定理的這個道理,何謂對業果無誤?就是瞭解行善必定獲得樂果,造惡必定會得苦果的這個道理無誤;另外,基的部分,必須瞭解一切法勝義諦的內涵,是一切法沒有絲毫的自性,所以我們要了解法在基的部分,它在世俗諦上面是符合緣起的,在勝義諦上面是無自性的。如果瞭解基的內涵,那麼在道的修持部分就很自然的會按照基的內涵去修持,比如說成熟自己的相續,發了菩提心之後,修學佛子行,佈施持戒,忍辱等等六度萬行,為什麼會很自然就去修學這個內涵,原因是因為認知基的內涵就是行善必定得善果的道理。不僅如此,對於道的修持部分,因為在基的部分,瞭解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所以會在空性正見上去修持,因此圓滿的去修持世俗諦的內涵,最後的結果就是可以獲得佛的色身,就是世俗諦,福德資糧圓滿可以獲得色身的果位。法身可以靠著空性正見的修持圓滿勝義諦;就是智慧資糧圓滿而證得法身,以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證得圓滿的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而證得佛的果位,獲得究竟的安樂,所以想獲得佛陀果位,必須了解基、道、果的內涵。
 
要獲證佛的色身和法身,必須修持道並且結合方便和智慧的修持,我們無始劫來流轉輪迴,要修持這樣的道必須具有殊勝的人身,我們此生已經獲得殊勝的人身,又值遇了佛法,特別是值遇了大乘的佛法及可以傳達佛法的善知識,因此內心裡面要生起把握此良機,不要再延遲,要把握現在認真修持,對於修行的過程當中各種的障礙希望予以排除,能夠成就圓滿順緣的一切的資糧,一切能夠順利如意,為了這樣的目的而來求速救智慧怙主的隨許,要有這樣的發心動機來受這個法。
 
 接著要跟著念誦祈求隨許的祈請文。觀想上師為本尊,跟著念。 剛剛講過我們這個是大乘的佛法,因此必須生起大乘的發心,必須從剛剛所講的要生起為利一切有情眾生而證得佛菩提的這個目的來發起菩提心,來念誦受菩薩戒的願文。
 
 剛剛念誦兩遍發菩提心文,接下來第三遍跟著念誦完後,要在內心生起—如果過去沒有受過菩薩戒,現在已經得到了菩薩戒;如果過去受了菩薩戒,有衰損的,要將它恢復。如果有好好持守的,要讓它更加增長。總而言之,內心要生起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要修持方便—慈悲心,菩提心。智慧—空性正見,最後來獲證圓滿菩提,然後行一切菩薩佛子行,如理的來修持,這樣來思維。
 在內心思維心續已經生起了清淨的菩提心。
 
灌頂過程(略)


 以上我們已經圓滿接受了智慧怙主的隨許,接下來我們稍微講一下《三主要道》,《聖道三要》或者《三主要道》最主要就是大乘道的心要,若要總攝菩提道所有扼要、心要,全都包含在這三主要道當中,這三個主要的內涵包含出離心,菩提心還有空性正見,而一開始的出離心,可以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想脫離輪迴的出離心,出離心為何會如此重要?因為有了出離心就代表具備了能走向解脫的因,不會趣向輪迴因,而會脫離輪迴;如果沒有出離心所攝持,那所造的任何資糧、斷惡、修善,都只是會淪為繼續輪迴的因而已,如果繼續走向輪迴,那是完全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必須想辦法不要繼續的造淪為輪迴的因,因為我們過去就一直在輪迴裡面,所以我們要的就是能夠獲得解脫的因。如果沒有走向解脫,繼續留在輪迴,那只有繼續痛苦而已,因為只要我們獲得了有漏五蘊,它的本質就是痛苦,是絕對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我們如果想要得到解脫,為了這個目的,在內心生起出離心,想脫離輪迴的心,即使只念誦一遍六字大明咒也好,或者念誦一遍觀音菩薩聖號也好,它都是可以成為我們獲得解脫的因,出離心可以說是一切修行一開始最重要的。若是沒有出離心,就算去修持空性也好,或者甚深的密法也好,或者菩提心也好等等,其實都是很難獲得解脫的,仍然都是只能成為輪迴的因,所以說出離心是修行的入門,非常非常重要,若有了出離心,所造作的善行,才能有辦法脫離輪迴,進而修持菩提心和空性智慧,這樣才能圓滿所有道的修持,所以在三主要道當中會先講述出離心。
 
有了出離心才會想脫離輪迴,才會看清輪迴自性為苦,若在內心生起強烈的欲求解脫輪迴的心,最終才能獲證解脫果位,若想解脫就必須依靠道的修持,真正大乘道的修持就必須修持方便和智慧這兩種道的內涵,也就是菩提心和空性,就好像鳥要飛向空中一定需要具備一對翅膀,具備兩支翅膀才有辦法飛向空中,最後到達目的地,同樣的,我們要獲證圓滿菩提的果位,也一定是要菩提心方便跟智慧空性的修持,這兩個同時修持才有辦法最後獲證佛的果位,這兩個,不能只有一個,缺一不可,就好像《三主要道》裡面所講到的,「若不具足通達實相慧,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不具通達實相慧,雖修出離菩提心,終不能斷生死根,應勤通達緣起法」)就是告訴我們菩提心跟空性,方便和智慧必須並行,光只有一個出離心或者菩提心,是沒有辦法獲得佛的果位,如同鳥不能只靠一隻翅膀飛行。終不能斷生死根,應勤通達緣起法,若無修持空性智慧無法徹底的脫離痛苦,因為我們輪迴的根本是在於煩惱,煩惱的根本在於我執,我執的對治唯有靠著無我的空性智慧的修持才有辦法獲證,這是為什麼道的修持其內涵必須包含菩提心和空性的道理就在這邊,菩提心和空性正見,這兩個道的修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所以如同鳥飛行需要兩隻翅膀,必須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這句偈子當中為何不說證得空性,而是說證得緣起之法呢?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深的意涵蘊藏在裡面,就是宗喀巴大師向文殊菩薩祈求,獲得文殊菩薩的教授,文殊菩薩給宗喀巴大師的教誡就是,上師和本尊無二無別的去做祈請,再多做集資淨罪,再來就是聞思中觀大部經典,龍樹菩薩,月稱菩薩等等諸大聖者著作來修持,宗喀巴大師問文殊菩薩特別要注意的是什麼?文殊菩薩說道:必須要注重名言(ཐ་སྙད),若不如此,則思惟:「皆無所有」的話,最終會墮入斷邊,因此重視名言的目的即是遠離斷邊。要瞭解,從空性的意涵裡面所顯現的緣起,就是世俗諦,因此對於緣起的法義要精勤。「若不具足通達實相慧,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這個地方沒有講應勤通達空性見,而是強調應勤通達緣起法,是有很深的意義,就是告誡我們應該要遠離二邊,必須依於正理之王,緣起的正見。下一個偈頌,"現分緣起不欺誑」,就是在呼應著空性的正見,雖然講的是現分緣起不欺誑,其實就是在顯現諸法空性的意涵,是有特別的涵義在裡面。
 
「若不具足通達實相慧,縱雖修習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除了顯示出必須修持出離心,菩提心之外,要真正斷輪迴生死的一定是必須具備空性正見的修持,也就是緣起,空性正見的修持,這個是必要的。
若是不瞭解其中的分別,就沒有辦法清楚瞭解它的意涵,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講要通達緣起法?最主要就是要讓我們瞭解它的用意,必須要分別出它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真正瞭解空性正見它的另外一個顯現就是緣起的內涵,因此有這個意涵在裡面。
 所有的說法依於名相作為因,來修世俗諦;依於名相,最後的一個究竟的本質結果來修勝義諦,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在講一個法的名相,在世俗諦上面,具有什麼樣的本質或者差別法、什麼樣的功德等等,在勝義諦的時候,講這些法如同幻象,如同夢境一般不真實,沒有根本自性。次第就如同在學習道次第的內涵一樣,或者在學《般若經》的內涵一樣,一開始會先講述法的名相本質是什麼,然後它的定義是什麼?差別法所具有的功德、作用等等;這些部分還是都要先去瞭解。為什麼?因為從一切諸法在名相上,它的因果的關係,也就是因緣之間相互是如何對應的,會瞭解一切諸法在世俗諦上面其利、害是如何,你就不會混淆,瞭解了這樣的特性之後,進到勝義諦的觀察時,會瞭解一切的法絕對都是相互對應的,相互依存而存在的,也就是緣起而來的,就會馬上瞭解勝義諦的一切諸法是空性的,無自性的,完全依於世俗諦上面所瞭解到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它們是相互緣起的,相互的對應的,進而能夠去瞭解,為什麼,法,它的究竟本質是空性的,是無自性的,因為在緣起,在相依,在對應的關係上面,它們就是存在這樣一種關係,象徵它不可能是有根本的本質或者自性,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聚合,都是因緣對應而存在,從世俗諦上面,緣起,可以瞭解到就是空性的因,有了這個緣起的認知,就能夠進而得到一切法勝義諦,空性存在的究竟的實相、意義;就可以得到一個確認。所以它的次第是這樣,為什麼先瞭解緣起法,有助於瞭解空性的意義是在這個地方。
 緣起的正見,緣起的重點就是要瞭解勝義諦的空性正見不要只落於斷邊,斷滅見,一定要瞭解在世俗諦上緣起的真實內涵,這個是瞭解空性正見,為了不會落於斷滅與斷邊,而能安住於中道無錯亂之正見當中,很重要的意涵在於此。瞭解為什麼要修持方便智慧雙運道的內涵,並且同時並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任何的法,它就是具備世俗諦和勝義諦的根本的內涵在裡面,因此必須了解,並且同時修持方便智慧雙運,其根本是什麼呢?我們為了能夠證得甚深空性正見,則應修趣入解脫之世俗支以緣起支(註1)。為什麼要證得空性?至尊宗喀巴大師說:(《緣起讚》)「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世俗所有的一切的衰敗,或者世俗所有一切令人不愉悅的部分,包含生老病死,不分日夜的就如同雨下一般,這些所有的原因都可以直指我們的無明,它是最根本的歸根究底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因此無明大概是可以分成對於業果的無明,和對於真實性,對所有的空性的無明。而導致我們在輪迴中流轉,十二緣起當中第一支因此安立無明。對於會導致我們在輪迴根本的因──無明,特別是對於真實性的無明;一定要想辦法破壞或者破斥它,如果沒有破斥無明,也就沒有辦法遮止輪迴,因此這是為什麼要去修持空性正見的原因。所謂的「空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空性其實指的就是任何一個東西,我們要去遮除掉所遮,空掉那個所遮,那個所遮指的是什麼?那個所遮指的是具備可以不依於其他法而單獨存在的一種本質,那種自性的我,那個東西不存在,也就是那個東西空掉之後所存有的內涵就是空性,任何一個東西它可以不依於其他法而存在,這個東西是沒有的;若能瞭解它不存在,就可以瞭解空性。因為一切法無法不依靠其他法的相互依存,或相互對應,或者是緣起而存在。因為對一切法的認知常常都是自性而有的,或自相而有,這個就是我們要遮除的,所遮除的就是這個東西。如果我們可以遮除掉對一切法,它有自性或者有自相的我的所遮,那也就可以證悟空性。「性」(藏文ཉིད),指「唯此」的特點,「唯此」就是只有這個東西是真的。
 
什麼東西是真實的,就是一切法沒有辦法不依靠其他法而存在而安立,或者說可以不依靠其他法存在的這樣一個特點,這樣的所遮,這樣所要免除掉的東西,它就是我們要遮除掉的,若瞭解到它此意涵,那就是瞭解了空性,或者證悟了空性,大概是這樣。
 
 所以「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一切痛苦的根本,即指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指說:若有人能夠證達,而遮除我執無明,證達指甚麼呢?指要證得空性。如果要去除掉導致輪迴根本原因無明,那就要從它相反面去瞭解到一切諸法的真實性是空性,要瞭解諸法真實性的空性,就要去修持,或者去瞭解一切法就是因緣相生而起,也就是緣起。緣起的內涵粗細可分為三種,比較粗分的就是像因果的緣起,或者支分緣起,以及唯分別假立的緣起。證得無我時所安立的「緣起」(因相),並非細分緣起,是屬因果緣起與支分緣起當中的因果緣起,雖有細分緣起的意涵,然非屬細分緣起,是屬於比較粗分的認知。所以說見緣起則見佛,這個就是指細分的緣起。
 
所以要斷除一切世間痛苦的根本無明,是必需要無我正見。無我的正見在佛陀還未降臨世間之前,是沒有人講述無我正見,在以前的印度不論是任何外道,都沒有講過甚深的正法,因為以前的印度很多外道婆羅門的修行者,他們也是在學習修持,想要對治內心的煩惱,有的就到樹林裡面去苦行,並開始修三摩地,從初禪、世間禪,不斷往上修,至有頂之間的禪定,。但是沒有一個真正把無明我執根本煩惱對治,他們頂多只是伏壓一些現行的煩惱,雖要成佛發菩提心或證得無我非常的艱辛,抑或是說目前我們沒有發起禪定,但實際發起禪定十分容易,修六個月即可生起。佛陀難忍娑婆世界的眾生的可憐困境,由悲心使然,發心來到世間度化眾生的。諸天子祈請當時為白幢導師的世尊,久住兜率天紹繼佛位,並說明世間的眾生是非常難以調伏的,請他不要來到這個世間,那時候世尊就拿起大法螺一吹響,象徵他的法可以在世間弘揚,因為這樣的因緣,佛陀來到世間講述了佛法,世間的這些外道他們所修持的,有些都只是能短暫伏壓現行的煩惱而已,沒有辦法真正斷除掉讓眾生輪迴的根本煩惱——無明我執。佛陀他在出家的過程當中,他看到諸多的有情都是忙於世間的雜物,受盡各種的痛苦,他堅定的生起出離心,想要解脫,他也去依止了一些外道作為師長,作為上師,學習了一些外道的法,印度那時候有很多外道,佛出生的時候的也有外道來到佛陀的跟前,授記說佛會怎樣怎樣等等,所以那時候外道是非常多的,佛陀也去學習了外道的法,這些外道的法所教導他的一些修學要旨,頂多只能到達三界的最頂端,有頂;欲界有六重天,色界有十七重天,無色界有四重天,包括外道法的修持,有的可以達到他們所認定的解脫,其實並沒有真正解脫,可能只是在無色界的最頂,有頂這個天,這個境界其實沒有把根本煩惱伏壓斷除的,只有伏壓現行煩惱而已,他還是會繼續輪迴,我們的世尊在無數劫前早就已經成佛了,他只是大悲心發起而想要來到世間示現成佛的過程來度化眾生。外道的法是沒有辦法真正得到解脫的,外道認為將色界煩惱現行斷除,進入有頂天,即是獲得解脫。因此外道跟佛陀講:「你是不可能,是沒有比我教導給你更深的教授」。但是世尊來到世間給予開示——唯有透過無我空性的正見才有辦法斷除掉所有輪迴的根——無明我執,這個是只有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才有的。
 
 依照九住心之三摩地共同修持的次第,如果依照外道的修持,他們是先依照三摩地的修持,達到特殊的身心輕安,然後入於所緣,先斷除對世間三界裡面欲界的這些煩惱、貪念等等,再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當然都有層次,統統斷除欲界裡面這些飲食、男女等等行為;然後才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最後對於色界裡面粗分的色法的貪念也斷除,然後進入無色界的境界,空無遍處天,所觀一切皆如虛空;然後進入是識無遍處天,內心完全不散亂於外界的境,專注於心;再達到無所有天的境界,已不會見任何色法,並且遮除所有粗分煩惱現行,雖是以禪定之力斷除,但非從根本斷,因此若回下界,下界煩惱又會重生;最終進入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可以把現行的煩惱予以伏壓。可能外道會認為已經達到了解脫的境界,事實上是沒有從三界中得到解脫,那樣狀況就好像暫時把暴躁的脾氣先放下,一樣的境界而已,其根本煩惱沒有斷除,等福報享受用盡,還是必須再受業力所驅,再次輪迴;或者墮入三惡趣等等。佛陀來到世間,看到外道修持的內涵,根本沒有辦法從三界解脫的。若又能以這樣的方式立刻成佛(指外道的解脫),佛法所修持的內容,所行持的苦行也沒意義,故密勒日巴尊者所行苦行,有其甚深意義。而佛陀成佛後,開示道:「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於林間。」他不想傳法的原因就是觀看這個外道他們所認知的法,不但沒有認知無我,反而認知有一個我,他認為沒有適當可以講法的法器,所以一開始他並沒有講法,為什麼?因為外道所執著的就是常一自主的我是存在的,佛陀他來到世間成佛,不是一下子就成佛的,他的十二行誼的過程包含六年苦行的過程,其實都是對我們做一個示範,做一個典範,告訴我們應該要這樣去修持,最後才有辦法證悟圓滿的菩提果位。可是外道他們所修持的內涵,不但沒有去對治煩惱的根本──這個「我」,反而認知有一個我。句中:「深」指甚深空性、獨一自主實有空、外境空、執取二空皆可(註2);「離戲」指無我見;「光明」指密咒之空樂,此等諸多扼要皆為諦實執的對治品,但能聽聞的所化機甚少。無我的內涵其實有很多的層次,比如說空性的內涵有很多的層次一樣;佛陀初轉法輪的過程當中,本來是有五個比丘很早跟隨學法,後來就是好像不太認同佛陀修持的方法,不行苦行,接受飲食等,因此就先暫時離開佛陀,後來看到佛陀他修證的證量之後,重新來依止佛陀,佛陀給他們開示的初轉法輪就是講四諦的內涵,無常,苦,空,無我等等,初轉法輪的內涵其實就是講到空,無我,最主要針對就是外道所認知有一個常一自主的我,這樣的認知而去講的,目的就是能夠適合對應的根器來教導,來開示,所以講了初轉法輪,並且直接針對外道主張有我,而進行對治。
 
到二轉法輪的時候才講離戲論,空性的內涵。到了第三轉法輪對於甚深空性,離戲的無我空性,沒有辦法完全體會認知的才講了第三法輪,針對大乘根器中等的人在講的,第三轉法輪就是告知法的三種特性,這三轉法輪裡面所講到的大乘的根器能夠針對無我空性的內涵,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而對沒有辦法完全認識無戲的空性內涵,能夠有另外一個方式去瞭解這個無我空性的內涵,大概是這個樣子。
 
 佛所講的八萬四千種法門有直接詮釋空性的,也有將空性附於隱義的兩者傳承,直接揭示空性的就是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六論》裡面的內涵,將空性隱含於內涵的就是無著菩薩,就是由彌勒菩薩在天界所講的,後來經由無著菩薩所發揚的《現觀莊嚴論》等等內涵,所以說空性隱含於《現觀莊嚴論》內涵,其最主要是揭示菩提心的部分,這個有慈氏五論,由無著菩薩他們所弘揚的內涵,藉由兩大車軌所傳承下來的論典,其實是由佛授記的,義理並非隨意的人就能傳承,因此佛有授記將來要依照誰的解釋的內涵才是可以獲得真正空性的正見,或者是說中觀的正見,龍樹和無著是有佛授記的,另外,以宗喀巴大師為例,(覺窩所造《入二諦論》)有說:「如來所授記,(且見法性諦),龍樹徒月稱,依彼所傳訣(,將悟法性諦)。」
宗喀巴大師所授持的法義是龍樹的追隨者月稱所流傳,他所傳下來的正見是清淨無錯謬的,要是清淨正確的,才是被視為佛所說。因此被稱為「唯佛所有餘皆無」。最後龍樹、月稱的清淨傳承,後由宗喀巴大師所承接,(《善慧教法廣弘文》)有說:「昔於王頂如來座前方,發誓願故諸佛及菩薩,讚為大志以此諦實力。」指過去有尊王頂如來,在無量菩薩海會中央,宗喀巴大師在諸多的菩薩面前發了誓願,將來要在五濁惡世不顧生命的來弘揚中觀正見,以及密法,當宗喀巴大師當時所發誓願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也都予以讚揚。此為「發誓願故諸佛及菩薩,讚為大志以此諦實力」的意思。宗喀巴大師來到世間,他從小就跟隨具量的一些師長,班智達學習佛法,法號是善慧稱,他不斷的透過諸多的聞思修,廣大聽聞,然後多方的思考一些正法的內涵,將所思考獲得定見予以實修,無間斷地進行聞思修的修持,宗喀巴大師從安多到衛藏,衛藏當時有非常多的講法者,大師在此不斷到各寺院參與巡迴辯論立宗、尋求法義,聞法行儀極為不可思議。後來見了烏瑪巴大師,烏瑪巴大師他是從小就親見文殊菩薩的,透過烏瑪巴大師作為翻譯與文殊菩薩進行請法,宗喀巴大師之後看到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告訴宗喀巴大師要去修避世行的閉關,宗喀巴大師就帶著八大弟子去閉關,因為文殊菩薩告訴他,你除了要把上師和本尊無二無別的觀修之外,另外就是要多集資淨罪,唯有多集資淨罪才有辦法讓空性正見的證量能夠生起,因為有罪障,資糧不足,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生起空性正見,所以宗喀巴大師自己帶著八大弟子去閉關苦修,過程當中,以前對於到底有無自性的這個部分,宗喀巴大師曾經反復的思維空性的內容,不斷淨罪集資、研閱經論、修持禪定。有次生起一個「非有非無的見解」,而請問文殊菩薩說:「這是正確的見解嗎?」文殊菩薩回答:「這並不屬於中觀或唯識任一主張的見解。」宗喀巴大師在三十六歲時到嘉索普(地名)修避世行,到四十歲時,親見了聖者五父子:怙主龍樹、心子聖天、佛護、月稱、清辨。他們在討論空性中觀的內涵,晚上就夢見佛護論師,身形高大,拿著《佛護論》的梵本加持他的頭頂,他隔天閱讀《佛護論》內容的時候就更加清楚裡面的內容。
                                      
又《中論》云:「因業有作者,因作者有業,成業義如是,更無有餘事。」這是說此兩者同時生起。無論如何,若比度其條件,必須具足很多因緣。在觀察修、止住修時,一切執相分別皆滅。什麼是執相分別?就是執著自相有的一種耽著。我們必須消除、息滅這種執著。這種自相有執一旦息滅,就會出現空朗朗的感受。……
 
過去宗喀巴大師有一次講經,弟子喜饒嘉措在他宣說空性時,便有那種空朗朗的感覺,於是用手抓住了法衣一角。那種感覺,仿佛這個身體被毀滅、消失了一般。我們也有類似體驗,好像飛機要降落下來時,我們必須抓住什麼東西。證空性後,就會有那樣的感覺。所以說,宗喀巴大師已經證悟空性了。
 
有說(《緣起讚》):「尊授記龍猛,(釋無上乘法,遠離有無邊,教軌夜開園。)無垢智輪滿,無礙遊虛空,除邊執心暗,映邪說星宿。吉祥月善說,白光鬘照顯。」我們修行依止的法,論典,就是從佛陀傳承下來的龍樹菩薩及月稱菩薩等等傳的中觀正見,是我們最主要依止的一個根本,或在《中論》的歸敬頌說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是以緣起之門進行歸敬。(《緣起讚》)又說:「由見說何法,智說成無上,勝者見緣起,垂教我敬禮。」以及「稀有大師稀有依,稀有勝說稀有怙,極善宣說緣起教,於彼大師我敬禮。」其實都是告訴我們法的修持要瞭解緣起中觀,它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佛法的一個根本,就是這樣一脈相承,宗喀巴大師對於中觀正見的弘揚、證悟,是無與倫比的,具有這樣的內涵。我們有幸可以依照宗喀巴大師所教授的論典裡面,不管是《金鬘疏》或者菩提道次第廣論,廣略《勝觀》二部(《廣論》與《略論》中所撰述的〈毗婆奢那〉篇章)或者了義不了義等等這些論典去修持中觀正見,這是我們很有福德的。
 
宗喀巴大師在《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說:「頗有多聞諸教法,於正理路亦勤習,內證功德不下劣,然終未達此深處。由師妙音恩善見,以悲愍心我當說,欲證諸法真實慧,無比說者當敬聽。《護國問經》云:『空性寂靜無生理,眾生未解故漂沒,悲尊以多百方便,及百正理令彼悟。』」此中說,依於文殊菩薩的教授恩澤,他清楚的解析了不了義這些內涵,針對唯識、自續派等等,針對他們所認知空性的內涵,一一的去做詮釋。了義的部分最主要是如同裡面所講的,緣起,緣它所象徵的一切法是相依存的,相對應的,如果一個法自己有它自己的本質,或者自性的話,它就不需要有緣,或者有相依存的特質,所以緣其實就是顯示的一個法是不可能有自性存在的,因為有自性存在就不需要其他東西跟它對應或者相互依存,能夠了知這些道理,乃是宗喀巴大師對我們的恩德。講到「緣」,(《緣起讚釋・相間讚》)有說:「緣謂不棄捨法性,起謂與世間相符,此理許為眾中王,依緣生起難思量。」緣的意思,指它所表徵的一個法必定是有著相互對應或者相互依存的關係,若諸法不是互相依存的話,是否可以獨自成立,但諸法並非自性無須觀待而成立的,是需要依靠它法而成立。那「起」就如同奶油是由牛奶而產生,而形成的。緣起這個起就是代表一切的法,它所顯現的不管是厲害或者是好壞等等,都是因緣相互依存而產生的,而起的,而成立的。所以說由緣起就知道根本一切法就沒有自性,因為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而又為什麼說緣起的正理可以說是正理之王,因為所有要去了知一切法無我,無自性的道理裡面,或者正理裡面,可以說緣起是最根本的,而且也是最究竟的,力量最大的一個正理,讓我們最透徹的去瞭解一切法無自性,無我的存在,或者說緣起之理可以去除我們對於名相內涵的執著,以及具有斷除二邊的作用。
 
 緣起正理最主要是免於墮於有無二邊―─常邊與斷邊,不墮入二邊而安住於中道,《三主要道》裡面所講到的「不能斷除三有根本故,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就是要我們遠離有無二邊或者遠離常邊和斷邊而獲得中觀正見。常邊就是我們執為有的,也就是超越它應該有的範圍,墮於斷邊就是執著於無邊,也就是超越它沒有的邊界的極限,邊界就好像懸崖的邊際,你超越了就是墮入的意思,執著有邊超越應該有的範圍之外的,也就變成增益,藏文的意思就好像是加翅膀上去的意思,增益就是原本沒有,但是你把它強加上去,就是超越它有的極限之外,就是超越有邊。無邊就是減損或者譭謗,比如說譭謗因果,譭謗三寶等等,有佛你卻認為沒有,有因果你卻認為沒有,那就超越沒有的邊際,也就是因為有,但是你認為沒有,所以就是屬於減損或者譭謗,譬如認為實事不是無常法,又以中觀應成師為例,他們主張諦實成立是常邊、增益邊、有邊;主張諸法不存在、無所有、僅是顯現,是斷邊、減損邊、無邊。所以依中觀應成見的主張來抉擇諸法是自性不成立,緣起的正理就是我們要瞭解一切法就是要遠離常邊和斷邊,或者有邊和無邊,一切法有緣起正見可以瞭解,一起法都是相互依存的。只要是相互依存就是緣起而成立的,也就是隱含著沒有自性的,也就是自性所成是空的,沒有諦實,沒有自相,不是由自己單方面而成立的。如果有的話,就絕對不需要跟其他因緣相互依存。所以最究竟的緣起正理就是遠離諸戲論的甚深中觀的正見。所以(《三主要道》)說:「通達緣起之法應勤修。」意涵即是如此。
 
(接下來仁波切要傳口傳,大家都不要講話。)
 
今天的法會包含怙主的隨許,另外就是我們講的《三主要道》裡面有關空性正見的部分,今天先針對空正見裡面的第一個偈頌簡單的講解,剩下部分以後再找時間。其他的部分,仁波切可能會請其他的格西們講述一下還沒有講完的內容,可能會儘快安排時間來講一講其他部分,今天法會就圓滿完成。
 
仁波切向大家祝福吉祥如意,修行順利,順便提到上次有人說希望能夠教授禪修來學習,仁波切他是希望先好好做好前行,前行非常重要,如果馬上進入實際禪修,專注於所緣境上面,恐怕也很難馬上就得到專注,除非你先做一些前行的準備,比如先練習數息,出入息的呼吸的練習,也不是說一天就只做這個幾分鐘的練習就可以,一天裡面包含任何的行住坐臥過程當中都要練習專注,這些都是前行。最重要的在自己修法過程當中,在念經也好,或者修法過程當中你有辦法從儀軌,你要修這個法,儀軌的一開頭到最後都能非常專注的於修的每一句的內涵裡面,能夠專注,這樣才能達到專心修禪修前的前行功夫有到位,不然,馬上就去做三摩地禪修的止的練習,要讓心有辦法進入定的狀況,恐怕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還是先把前行準備功夫做好。
 
祝大家吉祥如意,各位求法的心都非常強,仁波切非常高興,修行最主要就是不要令心渙散,要令心入於善心,這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希望各位多加努力,好好修行。
 
註1:指除了修學世俗的十二緣起外,還要修習空性的緣起。
註2:「深」指甚深空性,也可以解釋為:獨一自主實有空(仁波切解釋的,指共通下部的執著,一句經文所表達的內容有多層面。)、外境空(唯識部所主張外境不成立,了達此即證得空性)、執取二空(即外境不成立的另一種說法,所執---境與取者---執二者為異質空)

 

 

轉載請註明出處,所有文字、圖片、視頻等以果碩普利協會網站上最新版本爲準。

上一篇  度母四曼達暨藥師八佛超渡法會開示─2021.03.21於菩提法洲寺
下一篇  最后一页